证。中国瓷器历史悠久,历来被全世界视为瑰宝,是中国数千年文明史最为完整、最能诠释历史脉络的实证,以其恒久不变的特质及可鉴定性成为世人研究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依据。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开始烧制原始青瓷,到公元二世纪的东汉,特别是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青瓷的烧造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唐代,瓷器制作有了飞速发展,宋代是中国瓷器艺术发展的高峰,种类繁多、工艺水平极高,取得了空前的艺术成就。
明、清时期,制瓷业更加繁荣昌盛。景德镇御窑厂的建立,为烧造出种类繁多、造型丰富、釉彩缤纷、纹饰精美的瓷器创造了条件,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并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风渐进,陶瓷外销,西洋原料的传入,使陶瓷业更为丰富而多采多姿,彩绘瓷艺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品种多达数十种。明代除著名的永宣青花外,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及斗彩等名品;清代不仅创烧了珐琅彩、粉彩等品种,还是颜色釉发展的繁荣和鼎盛时期,代表了中国瓷器生产新水平,开创了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新纪元。
明朝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将以前的青瓷为主发展成以白瓷为主,特别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产品。
永乐时期为青花瓷器的早期,由于苏麻尼青钴料的输入使用,使这时期的青花大放异彩。成化、正德为青花瓷的中期,此时苏麻尼青已用完,改用平等青,色淡比不上苏青的浓郁,更无散晕水墨效果,所以另外朝着加彩或细致的表现方面发展,加上白瓷薄胎,达到精致的目标。嘉靖、万历年间为青花瓷之晚期,回青的使用,给嘉靖诸窑带来盛况,色彩浓艳而强烈。此时产量较大,并由荷兰船运往欧洲。万历年间有名的五彩、斗彩、成为后世彩瓷发展的基础。明代开始,无论官窑或民窑都偏向于彩绘瓷器,瓷胎也趋向薄、细、白,在坯身上标记款识也从此开始,年代、堂号、人名都有,使研究考据有更确实的辨认。
青釉是中国瓷器传统颜色釉。亦称“青瓷釉”。古代南方青釉,是瓷器最早的颜色釉。所谓“青釉”,颜色并不是纯粹的青,有:月白、天青、粉青、梅子青、豆青、豆绿、翠青等,但多少总能泛出一点青绿色。
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在浙江省龙泉市而得名。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胎体较厚,釉色淡青,装饰以釉下印花纹饰。
清代是中国制瓷史上的集大成时期。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清朝初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半岛体育网址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灿烂的一页。清代瓷器生产,除以景德镇的官窑为中心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并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风渐进,陶瓷外销,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使陶瓷业更为丰富而多采多姿。清代瓷器的款识在题写上也有一定的惯例,同时又新开创了金彩、墨彩、珐琅彩等题写工艺,而且各种堂名款、花押款、吉语款也更为多样。
青花青花瓷的基本特征是﹕胎质洁白;胎体表面绘图案,图案上再施透明釉;绘制的图案呈蓝色。这些特征来自特殊的原料和烧成温度。首先,必须以白墩子(又称瓷石或中国石)和高岭土为坯胎的主要原料,烧成温度在1300度以上。正是这两种主要原料,才能保证胎体承受高温,使原料充分玻璃化,又不失其洁白的颜色。其次,必须使用钴(cobalt)为彩绘的原料,只有钴才能在高温下不流失,保持原有彩绘的图形。根据这些特点,青花瓷可概括为:白瓷胎,釉下彩,钴蓝色。
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有钴的矿藏,但各地钴矿的化学成分不同。中国江西(平等青)和云南(回青)的钴矿铁元素含量低、锰元素含量高,而伊朗(苏麻尼青)等地的钴矿正相反,高铁低锰。
康熙朝青花康熙朝时间跨度长,器物类型丰富,工艺水平高超。此期使用浙料和珠明料,青花发色前期较灰暗,中期以后青幽翠蓝、明快亮丽。
乾隆朝青花乾隆时期青花器多仿明永乐、宣德的苏麻尼青,但没有进口料,以笔端点染铁锈斑痕。其次是仿成化的淡描青花。
嘉庆道光及以后的青花清代自嘉庆朝起,大清王朝的综合国力明显下降。窑厂的规模、瓷器品种和数量上大为缩减,瓷器生产没有力量进行创新,成本高的瓷器不再烧造。嘉庆后期,青花瓷以日用瓷、粗瓷为主,陈设瓷逐渐减少。
嘉庆青花瓷器使用国产浙料绘制花纹,呈色大多深蓝,浓艳而略有晕散。后期,青花色调出现黑暗、浅蓝和飘浮的现象。
道光二十年爆发战争后,国外瓷器市场已经消失。清政府割地赔款,国力衰微。所以产量非常低,以粉彩瓷为主,民窑青花以日用瓷为主,市场以国内为主,海外为辅。
道光青花使用国产青料描绘,前期青花呈色稳定,淡蓝色是主要特征,有的蓝中偏灰,总体而言是淡雅宜人的。战争以后,青花呈色不稳定,色调较鲜艳,青花呈色单调,大多数显得飘浮。有的蓝中略带灰黑色,青料浓处色调更深暗。民窑瓷器多见淡蓝色青料白描青花,粗瓷青花料浓处见铁锈斑。
红釉红釉是利用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铜红釉,除了铜以外,还混杂着其他金属氧化物。红釉的种类很多,除鲜红外,由浓淡而演变为各种不同的品种。深者有宝石红、朱红、鸡血红、积红、抹红等。淡的一般称粉红,带灰色的叫豇豆红。器物的口沿釉层较薄,而器物越往下,红色越浓艳,近足处几呈黑红色。这是因为釉在高温下自然流淌,集聚器足之故。
窑变红釉是清雍正时期模仿宋钧窑玫瑰紫彩釉斑繁衍出的新品种。瓷器在窑内烧成时由于窑中含有多种成色元素,经氧化或还原作用,釉面呈现出各种金属氧化物的呈色。然而窑变主要是氧化铜的呈色,出窑后釉面色彩斑斓,呈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效果本出自偶然,由于呈色特别,又不知其原理,只知经窑中焙烧变化而得,因此自古称之为窑变。
洒蓝又称雪花蓝。以钴为着色剂,经高温烧成后,半岛体育网址浅蓝色地的釉面上呈现深蓝色斑点,犹如洒下的雪花,故名。明宣德景德镇窑创烧,清康熙时最精,洒蓝描金装饰较多见。
洒蓝釉使用吹釉方法施釉,制作时,用竹管沾蓝釉水,吹于白釉瓷器表面上,再经高温二次烧成。始创于宣德年间,半岛体育网址宣德年制品传世极少。宣德以后很少烧造,至清康熙年间洒蓝釉才得以恢复,制作水平更加成熟,以洒蓝釉加金彩装饰制品较为多见。景德镇民窑大量烧造洒蓝釉器,成为当时外销瓷品种之一。
粉彩粉彩瓷是在烧好的胎釉上施含砷物的粉底,涂上颜料后用笔洗开,由于砷的乳蚀作用颜色产生粉化效果。
康熙年间,粉彩作为瓷器釉上彩绘艺术开始萌芽,到雍正时期,趋于成熟,并形成粉彩装饰的独特风格,是雍正彩瓷中最著名的品种之一。彩料比康熙朝的要精细,色彩柔和,皴染层次多,大多数在白地上,少量在色地上绘纹饰。乾隆时期粉彩已非常兴盛。粉彩的艺术效果,以秀丽雅致,粉润柔和见长,这与洁白精美的瓷质分不开,它们相互衬托,相映成趣,有机地结合起来。
石湾翠毛釉石湾窑位于广东南海县佛山镇石湾村,始于宋,明清为极盛期,器体厚重,胎骨较粗,施釉较厚且光润,是较成功的一种仿钧釉,有“广钧”之称。但和钧釉又有所区别,釉面呈窑变花釉,含有自然形成的一种条状结晶体,似鸟的翠蓝色羽毛,故称翠毛釉。
钧釉,是钧瓷制品坯胎表面的一种艺术釉,以铜、铁为着色剂在高温还原气氛下烧制而成,并因窑内温度、气氛的变化而形成色彩多变、纹路奇特、意境无穷的窑变效果。
(古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说。均、汝、官、定、哥,是五大古名窑,其中的钧窑、汝窑和定窑都在河南,钧窑在禹州神垕镇。)
青花五彩是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和斗彩的制作方法相似,因此人们经常将两者混淆。斗彩是用青花勾勒出纹饰轮廓线条,再行彩料填涂;青花五彩是根据纹饰图案的内容,将需要青花表现的部分先在瓷胎上表现出来,然后在纹饰不完整的青花瓷釉面上用彩料将纹饰补齐。
炉钧釉炉钧釉创于清雍正年间,盛行于雍正、乾隆二朝,因低温炉内烧成仿宋钧釉而得知其名。炉均釉面呈蓝绿相间的麻点纹,在素坯上底喷翡翠(以氧化铜着色的粉彩颜料),面喷广翠(以氧化钴着色的粉彩颜料)。釉中含有粉剂,故而釉厚不透明。800℃左右烧成。
青釉清代青釉包括豆青、东青、粉青、仿龙泉釉等。其中豆青为上品。成熟于康熙,乾隆年间达到精致。青釉均用紫金釉微掺青料合成,表釉的呈色主要决定于着色氧化物的含铁量与烧成气氛,青釉含铁量一般在1-3%左右,过高会变成黑釉,低了就能烧成白瓷。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南宋时浙江龙泉有章家二兄弟,均以陶为业,各主一窑,兄窑名哥窑,弟窑称龙泉窑。哥釉色泽有月白、灰黄、粉青、灰青、油灰、深浅米黄等种类。其釉色沉厚细腻,光泽莹润,如同凝脂。凝腻的釉面间迸裂有或密或疏的冰裂状网纹,其网纹之色浅黄者如金丝,细黑者如铁线,二者互相交织,名为“金丝铁线”。
乾隆朝仿的较好,几可乱真,釉面有宋哥窑那种玉质感,但缺宋哥窑那种酥油光泽。开金丝铁线,但铁线多,金丝少。开片纹路僵直,小区域曲折变化欠佳。道光朝显露粗糙之气,釉面不够均匀干净。
德化窑是指福建省德化县生产的瓷器。德化窑始于宋代,明代后得到大发展。以白瓷塑佛像闻名。瓷质作乳白色,洁白晶莹。白釉必须将釉料中的含铁量降低到0.75%以下,施于洁白的瓷胎上,入窑经高温烧制,就会出现白釉。
清代瓷器造型: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精巧隽秀,乾隆时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
胎体特征:胎体,琢器类,一般薄厚适中,圆器类则有厚有薄。康熙时,胎体较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明代留器露胎处,常泛火石红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
釉面特征: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雍正时釉面莹润,多有桔皮皱纹。乾隆时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晚清时施釉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
纹饰特征: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官窑瓷器,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复。早期纹饰中的山水多采用斧劈皴,并加苔点,古装仕女秀丽,柔细的彩绘多采用没骨画法。晚期纹饰中的人物面部无神,鼻部隆大。这一时期龙纹形态不一,既有方头大额、正肃苍劲的,也有纤柔细身的,一般为狮子头,龙发较多,龙脚明显突出,两只脚立体感强,龙身粗笨,一般画为四爪和五爪。
绘画特征:在清代,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因而在瓷器上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如在珐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绘画西洋人物,楼房、船和狗之类的花纹图案。
款识特征:景德镇官窑多属皇帝年号款,民窑有干支年款、吉祥语款、私家款及图记款等。有印、刻、青花、红釉、金彩、料彩、等多种,楷篆均有。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并用,乾隆以后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又以楷书款为多,外围以圆圈或方框格式。民窑款识多随意乱写,字体草率。
主办:汕头市澄海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技术保障:政务服务中心电子邮箱:联系我们